因学习而成长,因研究而专业103
因学习而成长,因研究而专业 张治 1975年12月,我出生于河南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小时候做梦也没想到能到大上海来。2009年,我非常幸运地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那一年我34岁。从1997年华东师大生物系毕业到现在,我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工作了16年,在工作之余,我累计发表了63篇文章,编著出版著作30本,主持或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了6项市级课题,辅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80余项。如果说我取得了一些成绩,那么最核心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善于学习,一个是热爱研究。 学习是走向成功的前提 现代教师不是知识的贩卖者,在信息对称的背景下,学生可以比老师懂得更多,教会学生学习才是教师存在的核心价值之一。要教会学生学习,首先自己要不断学习,要善于学习。 在参加工作之前,我和所有老师一样,并没有为以后的工作储备所有的,而且也不可能做好一切准备,我的成长秘诀就是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知识日新月异,只有坚持不断学习,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我们工作的时代是一个教育大变革的时代,为了适应变革的需要,我们不仅需要不断拓宽属于学科领域的本体性知识量,也需要不断充实教育教学等策略性知识。 199年,我开始接触研究型课程,那时候,这个词还局限在教育研究专家的论文中。什么是研究型课程?如何开设研究型课程?这是我所亟需厘清的核心问题。我下定决心在众说纷纭的专家论文中寻找证据,向书本学、向专家学、向实践学,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我很快成为研究型课程领域的“小专家”。在2001年上海市教委组织面向全国的首届研究型课程教学案例展示中,我推选了三项案例,向来自全国的教育专家和领导诠释这一全新的课程形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是指导学生开发的“立碗藓防霉防腐的初步研究”获得教育部有关专家和领导的认可,作为研究型课程的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当然,我的学习内容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还有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指导学生参加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一直被学生“逼迫”着不断学习。我大学读的生物学专业,但是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往往并没有学科的界限,有的课题往往研究得非常深入,难度要超越研究生水平,有的课题已经不是生物学科范围内能解决的,需要全新的知识领域,有的是跨学科的。不管是相对比较深入的学科课题,还是我完全不熟悉的领域,对我来说,都是新的挑战。在这些任务的驱动下,我需要不断学习,才能与学生开展对话,并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比如,指导学生开展“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研究”,这个问题本身也是相对比较新的问题,再加上大量的环境科学知识我在大学根本就没有尝过,我就自己到图书馆借书,复印文献,和同学一起边学习边研究,课题研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学生的研究项目在美国参加ISEF获得了7项大奖,我和学生也一起申请了两项与引相关的发明专利,有的专利还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再如,我的学生针对燃气热水器在使用时总要放掉一部分冷水的问题寻求解决对策时,我作为指导老师对热水器的工作原理也不清楚,更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电器改造,我就和学生一起从拆解旧热水器开始,学习相关的机械和电路知识,最终成功解决这一问题,并成功申请了发明专利。在长期的工作中,我总是能把学生的问题催我学习的号角,任务驱动,主动学习。 知识无穷无尽,掌握最有用的知识至关重要。在信息时代,什么知识最重要呢?我觉得方法性知识更为重要。要想获得系统的知识,拿一本基础理论系统研读,看上去非常正确,但实际上往往低效。我的做法是先通过检索工具快速获得直接文献,再根据文献追索相关文献,从而快速知晓输电网领域的研究脉络,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通过这种方法,我们能在更高水平和更新前沿与全世界的专家“对话”,而对核心概念,则通过精读专著准确把握问题本质,这套策略更为高效和便捷。正是通过这种快速学习的方法,我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库里根据需要迅速获取资源,建构自己的专业概念。 除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还要善于通过与专家的交流快速获取相关知识。通过与专家的沟通,不仅可以快速解决核心概念的困惑,还能获得专家的预见和问题解决智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在研究中遇到问题,总是虚心向各行各业的专家求救,我的大学老师、单位同事,生产一线的工人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我记得为了指导学生研究热水器的工作原理,我曾带领学生一起向电器维修工反复求教,这帮助我快速获得了有关的机械原理知识,为我带领学生领先性地解决无效热水提供了基础。 虽然我高效地学习知识,但是针对学生的培养却注重慢养。“都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我不喜欢把知识塞给学生,而是希望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建构知识,决不包办代替。“知识只是载体,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会获取知识的本领,通过研究获得创造知识的能力”,这是我的教育信念。每年春节,总有数十个学生约好来我家拜年,这是我最开心的时刻。曾有学生说,“虽然张治老师不是我们的班主任,但他是欠最敬重的老师”。到底教了什么能让我获得学生的敬重?我觉得人不能被教,只能被帮助从而发现自己。在对待知识获得的问题上,我把教学生学和自己学分得很清楚。 研究是走向专业的催化剂 我是那种把教育的问题当成自己的苦难,并且日夜不安,上下求索的人。在日常教学中,我追求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和丰富深入的课题研究,尝试将教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课题化,课内课外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尤其在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实践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很多老师都觉得老师只要教好书就行了,研究是专业人士的工作,而我认为不研究就很难成为一名好老师。在这个风云变幻的现代社会,我们如何应对学生个性差异?我们的学生又如何应对变化的世界?这些问题,教育学教科书上往往没有答案,只有通过研究才能寻求破解之道。研究已经不是一线老师可有可无的“副业”,而是老师走向专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的研究范围不仅仅在教育领域,我对自然科学、工程测验社会科学都充满好奇心。我一直想知道为什么水龟会在水上爬来爬去而不沉下去,于是就带领学生开展水龟的研究,我也一直想知道蚂蚁巢穴的内部结构,以及谁是蚁穴的建筑设计师,于是,学生受到我的好奇心的感染,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我把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不断与学生分享,我提供的问题总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劣构问题,我把孩子们组织起来开展研究,培育了孩子,也成就了我。我和学生们先后申请的专利有200余项,不乏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专利。当学生开展研究的时候,我在研究学生,在研究课程,当学生“自转”的时候,我在“公转”,这让我的教育思考更为深刻,让我的研究也越发聚焦。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在研究型课程领域的见解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2002年开始,我应邀参《研究型课程案例100例》的撰稿工作,现在我在研究型课程理论和实践领域多次承担上海高级课题,有关的研究还三次获得了上海市教科院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我的一本专著《课题研究在中学》则是对我专业成长的另一种回报。 当然,并不是说教师都要去研究研究型课程,但教师的每一步工作都有值得研究的领域。我们面临的教改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我们面对的学生也都各不相同,只有学生研究,并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才能让我们走向专业。我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同行经常在业余举行沙龙活动,我们研究的视野更为开阔,研究的问题更为深刻,研究的成果也更有意义。除了自己的课堂,我还关注学校整体育人理念的提升和环境的改善,为学校的一系列改革出谋划策。我的脑海里似乎充满课题,风趣地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我被裹挟着向前飞奔,既无从呼救,又不肯放弃。” 脚踏实地地追求理想教育,是我对自己的要求。2010年11月,经过层层筛选,我作为教育部首批公派出国的中小学教师访问学者赴美留学,我非常珍惜这难得的外出实地参观学习的机会。六个多月的时间内,我深入美国的课堂深处,与很多老师和学生深入交谈,以求宗窥视美国课堂深处的精彩。六个月的时候,我完成了两本专著的撰稿。有关美国的教育分析与比较文章也发表了十几篇,这一切都离不开两个关键词——学习和研究。 回想这么多年来的工作经历,我觉得只有学习和研究才能帮我们快速成长,并不断学习和坚持研究是我坚守教育信念的两条腿,让我的从教之路越走越宽。
文章分类:
加油站
|